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对老用户提高价格是否侵犯公平交易权
从技术层面看,平台通过收集用户的浏览记录、消费频次、设备信息等数据构建用户画像,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消费者的支付意愿。当系统识别出具有高忠诚度或低价格敏感度的用户时,可能自动推送高于标准价格的报价。这种动态定价机制在提升平台收益的同时,也产生了“大数据杀熟”的争议。

在法律界定方面,我国《电子商务法》第十八条明确规定,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兴趣爱好、消费习惯等特征提供商品或服务搜索结果时,应当同时提供非针对性选项。《价格法》第十四条禁止经营者利用虚假或引人误解的价格手段欺诈消费者。但现行法律对基于大数据的差异化定价尚未形成明确规制标准,存在法律适用模糊地带。
从消费者权益视角分析,公平交易权包含知情权与选择权两大核心要素。当平台未明确告知价格形成机制,或通过界面设计刻意隐藏比价渠道时,实质上削弱了消费者的议价能力。特别是针对依赖平台服务的老用户,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支付溢价,构成对公平交易权的侵害。
监管部门近年来持续加强对此类行为的规范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《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》明确将“基于大数据和算法,根据交易相对人的支付能力、消费偏好、使用习惯等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”列为需要监管的定价行为。多地消协组织也通过发布典型案例、开展约谈等方式强化行业指引。
为构建更健康的数字消费环境,建议从三个层面完善机制:首先推进立法明确,将算法定价纳入价格监管体系,要求平台披露基础定价逻辑;其次强化技术监管,开发价格监测系统实时捕捉异常定价行为;最后提升消费者数字素养,通过比价工具和维权渠道建设增强议价能力。
在数字经济深度发展的背景下,平衡技术创新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需要多方协同。平台企业应当建立更透明的定价机制,监管机构需完善适应数字时代的法律框架,消费者则需要提升数据权利意识。只有通过制度规范、技术赋能与行业自律的多元共治,才能真正实现技术向善、交易公平的数字生态。
温馨提示:当您面临法律困惑时,一个清晰、专业的法律视角至关重要。我们在此为您提供权威的法律分析,帮助您做出明智决策,化解纠纷,防范风险。 【欢迎留下您的困惑,我们将与您联系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