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法律动态
股东恶意注销公司逃避债务如何追责
当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,通过恶意注销逃避债务时,债权人可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其责任。核心在于证明股东存在滥用行为,并运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,刺破公司面纱,让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。这需要债权人积极收集证据,及时采取法律行动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董事会会议记录未签名是否影响决议效力
董事会会议记录未签名是否影响决议效力,取决于公司章程规定、相关法律规范及具体情境。签名作为形式要件,在证明会议真实性、程序合法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,但并非绝对决定因素。若记录内容真实、程序合法,仅缺签名可能通过补正或事后追认弥补;但若涉及重大事项或存在争议,缺失签名可能成为决议效力瑕疵的证据,导致决议可撤销甚至无效。
公司决议无效事由是否包括损害公共利益
公司决议若损害公共利益,可能被认定为无效。本文从法律依据、司法实践及社会影响三方面,分析公共利益作为决议无效事由的认定标准与适用情形,探讨其在维护社会公平和市场秩序中的关键作用。
股东查阅账簿遭拒能否申请证据保全
股东依法要求查阅公司账簿被拒绝时,可通过申请证据保全维护自身权益。这既是股东知情权的重要保障,也是公司治理规范化的体现。在司法实践中,股东需要证明查阅请求的正当目的,并提供初步证据,法院将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取保全措施。
股东未按期出资经催告仍不履行是否可解除其资格
在公司运营过程中,股东未按期履行出资义务且经催告后仍不履行的,可能面临股东资格被解除的法律后果。这一制度旨在维护公司资本充实原则,保障其他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。本文将从法律依据、实施条件、操作流程及救济途径等方面系统分析股东资格解除机制,为企业规范治理提供参考依据。
股东知情权范围是否包括原始会计凭证
股东知情权是公司法赋予股东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权利,其查阅范围是否涵盖原始会计凭证在实务中存在争议。本文从法律规定、司法实践和权利平衡角度,探讨原始会计凭证是否应纳入股东知情权范围,分析不同法院的裁判观点,并提出规范行使权利的建议,为股东和公司提供参考依据。
公司决议不成立情形是否包括未实际召开会议
公司决议的成立需遵循法定程序,未实际召开会议是导致决议不成立的典型情形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,若未履行召集、通知等必要步骤,决议可能因程序瑕疵而无效,影响公司决策的合法性与稳定性。本文分析未实际召开会议的具体表现、法律后果及防范措施,帮助企业规避风险。
董事会会议采用视频方式召开但章程未规定是否有效
随着远程办公普及,视频会议成为董事会常见形式。当公司章程未明确允许时,其法律效力需从《公司法》框架分析。本文通过法律条文、司法实践和治理规则三个维度,论证视频会议有效性要件,为企业提供合规操作指引,确保决议效力与公司治理稳定性。
章程规定同股不同权是否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
在公司治理结构中,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安排涉及股东权益的重新配置,其章程修订是否需要全体股东一致同意,取决于法律规定、章程既有条款及股东会表决机制的综合判断。这一议题不仅影响公司控制权结构,更关系到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平衡。
控股股东利用资本多数决通过损害小股东决议是否无效
在公司治理中,控股股东可能利用资本多数决原则通过损害小股东利益的决议,这引发法律效力的争议。本文分析决议无效的认定标准、法律依据及小股东维权途径,强调公平原则的重要性,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。